初三历史复习资料-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20-05-28 18:35:00来源:网络

  一、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受一战影响,俄国受到沉重打击。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使革命有了方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2、时间:1917年11月7日;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经过:列宁到彼得格勒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为"十月革命"。

  4、结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5、意义: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⑵影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时期:

  1、内战时期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随着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

  (2)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3)时间:1921-1924年;领导人:列宁

  (4)措施: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6)作用: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7)评价:列宁探索用商品经济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能从实际出发,纠正错误,调整国家政策。

  3、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成立:(考试不作要求)

  (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1、经济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总体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A、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启示(建议):

  (1)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机制,这都打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的途径,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3)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工农业协调发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本文关键字: 初三历史 初中历史

微信扫码加入【初中群】免费领取

6G初中全科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初中学英语资料大礼包合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自动领取

初中资料
更多>>
更多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