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中国古代史考点复习提纲(4)

2020-10-20 16:32:07来源:网络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战2021中考历史新东方在线中考频道整理了《2021中考中国古代史考点复习提纲(4)》,供同学们和家长参考。

  21. 大运河的开凿

  (1) 目的:公元 605—610 年,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目的是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三点、四段、五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 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它以世界上最古老、 最长的运河永载史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3) 历史意义: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②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③此后, 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南北动脉的作用。

  唐朝人赞颂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22. 隋唐科举制度

  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发展,唐太宗加试经史、杂文,武则天创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加考诗歌;明清八股取士;清末(1905 年)废除科举制。

  (1)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科举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科举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2) 实行科举制的意义:①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③科举制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3.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唐太宗善于用人。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为宰相。人称“房谋杜断”。③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④沿用和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⑤合并州县,以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⑥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重视科举取士。

  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的洗礼,深刻认识到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要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期间,经济上减免租税,给农民以土地并保证其生产时间,提倡节俭;政治上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因而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做皇帝后,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武则天的业绩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武则天基本上继承了贞观之治的措施,发展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她的统治具有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 重要地位,所以开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一位基本应予肯定的历史人物。

  (3)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4) 对封建盛世的几点认识:①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能过分夸大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功劳,也不能不论他们采取政策和措施的作用。②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辛努力的结果。③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生活仍然是十分艰苦,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缓和。④封建盛世局面都是不可持久的,统治者凭借“盛世”积累大肆挥霍,使国力耗尽,导致国家衰亡。

  (5) 封建盛世给现代人的启示:①关注民生,不断建设和谐社会。②尊重人才,促进社会进步。③ 完善法制,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④加快经济建设等。

  (6) 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

  ①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曲猿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个体小农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

  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 产地。杜甫“忆昔开元今昔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②手工业:唐代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扬州铜镜、南昌瓷器、宣州纸笔、苏州丝织品。a)瓷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唐三彩以黄、绿、蓝、赭等为基本色,造型优美,光彩夺目,尤其是人物和动物造型在斑驳灿烂的釉面映衬下极富动感,唐三彩主要用于观赏品和随葬品,已输出国外。b)纺织业:丝织品制作的工艺水平最高,种类繁多,精美绝伦。 越州制作的丝织贡品品种达数十种;蜀锦以色彩绮丽、纹饰精妙冠绝全国。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原料。政府大力推广养蚕栽桑,农家的房前屋后多种桑树。蚕桑的主要产区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在发展。c)开元年间,官府在蒲津渡黄河两岸,耗铁 160 万斤各铸四铁牛、四铁人以及铁山、铁墩柱作地锚,用铁索连船建造浮桥,将山西的盐、铁、铜、煤等物资越过黄河,运往长安。

  ③衣食住行:a)饮茶习俗:饮茶习俗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后人称陆羽为“茶神”。唐诗“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b)衣: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唐宪宗时流行的椎髻赭面、嘴唇涂黑的时妆则受吐蕃装束的影响。民间还流行翻新与改造的幞头贵贱通用,类似于今天的“马甲”、“半臂”。c)食:中原的饺子、点心也传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也流行。d)住:明文规定建筑房屋的等级, 严格限制各等级建房的间数和规格;不允许任何人建造俯视别人院落的楼阁;普通百姓的房屋不能随意装饰。e)行:流行骑马出行,妇女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④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居住的外国客商。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安城城市建筑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市和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

  (7) 博大精深的精神风貌:①原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 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动力。②表现: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允许外国人与当地人通婚。③特点: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唐朝璀璨的文学艺术:①千古吟咏的唐诗:李白-诗仙,杜甫-诗圣;②“观者如山”的乐舞, 唐太宗-《秦王破阵乐》,唐玄宗-《霓裳羽衣舞》;③“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24. 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1) 史实: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 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②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表自称“甥”他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③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又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并树唐蕃“甥舅会盟碑”。

  (2)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影响(意义):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5.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对外政策:开放)

  古代中日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古代中印关系—玄奘西行。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国。

  (1) 遣唐使来华:①背景:唐朝国力强盛,文明发达,吸引众多国家包括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

  ②特点:次数多,人数多,学者、僧人居多。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次,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③代表人物: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④遣唐使的作用:遣唐使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2) 鉴真东渡:①目的:东渡日本,弘扬佛法。②精神:历尽艰辛,百折不回,六次东渡,第六次 才成功到达日本。鉴真死后葬在日本。③影响/意义:鉴真东渡厚,向日本详细介绍了中国先进的文化、技艺,促进了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 玄奘西行:唐朝时和天竺往来不绝。①目的: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精义。②过程:贞观 初年,从长安出发,途径我国新疆吉中亚诸国,用大约 17 年的时间到达天竺。③影响/意义: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对促进中国和印度 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6. 雕版印刷术、赵州桥

  (1) 雕版印刷术:①发明:唐朝初年,人民从印章盒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 表现:唐末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 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 洲出现类似的桥,比赵州桥晚 700 多年。

  相关链接:

  全国各地2020中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更多中考最新资讯中考录取分数中考体育等最新中考信息,请关注新东方在线中考网

微信扫码加入【初中群】免费领取

6G初中全科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初中学英语资料大礼包合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自动领取

初中资料
更多>>
更多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