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外重大改革总结

2019-03-28 11:50:00来源:网络

2019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外重大改革总结

  改革综述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洋务运动、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结果上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苏东改革。

  知识点总结

  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 ①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②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陆续创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

  (5)评价:①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② 洋务运动创办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注意: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戊戌变法

  1、 国内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4、内容: 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①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由此,统治者为解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2)时间:1861年;

  (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6)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7)评价:① 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②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但毕竟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三)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了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④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6)影响: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③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正是学习日本的表现。

  (四)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②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③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

  (2)时间:1933年;

  (3)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4)“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注: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核心法令是《全国工业复兴法》);③调节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注:田纳西水利工程,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

  (6)影响:①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③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注: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以自由贸易代替实物配给制。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它也有严重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

  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本文关键字: 2019年中考历史

微信扫码加入【初中群】免费领取

6G初中全科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初中学英语资料大礼包合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自动领取

初中资料
更多>>
更多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