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考,然后自由发言,并集体评议。
(1)秦牧《“石果”的秘密》中这一段先概括写广州街道上的树,然后详细写“特别多”的一种:石栗树。
(2)说明石栗树的顺序是:枝叶(着重写叶)→花(着重写香味)→果实。其中写石栗的果实是全段重点,说明的顺序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先略写外形,再详写内核“坚果”,最后写石栗果的成熟。说明“坚果”的顺序是:外壳(突出它的坚硬异常)→果仁(颜色、形状)。
(3)这段文章中加粗的“特别”“异常”,分别强调石栗树之多和枝叶之茂盛,符合实际。用“有点儿”“大概”,是为了使语言表达严密一些,不作绝对肯定。这些词语用得很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对象的性状、特点,使说明具有科学性。
2、推荐阅读
荔枝图序
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①。叶如桂,冬青;华如桔②,春荣③;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⑤,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⑥,南宾守乐天⑦,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日者云。
注:①帷盖:车帷上面的圆顶。②华:同“花”。③春荣:春天开花。④缯:帛类。红缯:红色缯绸。⑤绡:生丝织品。⑥元和:唐宪宗年号。元和十五年为公元820年。⑦南宾:即四川忠州,今忠县。公元819年,白居易任忠州太守。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吴小如注释)
赏析:就拿白居易笔下的荔枝树及其花、叶、果实等来说吧,作者不仅用极简洁的文字描绘出荔枝的整体,而且通过文字的叙述竟然同时横跨过春、夏、冬三个季度。尽管序文是为一幅静止的图画而撰写的,但绘画毕竟是平面的,从画面上不仅不能看到“核如枇杷”“膜如紫绡”这些包在荔枝壳内的东西,更无从体验其瓤肉的色与味。在作者笔下,尽管他一连打了十个比方(“如帷盖”“如桂”“如桔”“如丹”“如葡萄”“如枇杷”“如红缯”“如紫绡”“如冰雪”“如醴酪”),可是我们读后立即对荔枝的色、形、香、味各个方面都有了具体感受。这魅力还小么!何况作者还怕只设譬喻不足以穷其色、形、香、味之美,又加上了两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紧接着作者进一步阐明摹绘荔枝图和写序的目的:原来荔枝之为物十分娇气,果实如离本枝,不出三五日便“色香味尽去”。为了让荔枝永葆其鲜丽佳美的本来面目,在没有摄影、录像技术的千载以前,作者只能利用平面而静止的绘画来补救于万一。前人或谓白居易撰此文是“特为荔枝立传”(清人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评语),我以为,作为一位诗人和有正义感的士大夫,虽然遭到远谪巴蜀的厄运,但他之所以要人作画和亲自撰文,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出他那爱自然、爱生活的本性,怀着一颗推己及人的热诚的心,把出产在当时尚属于穷乡僻壤的新鲜荔枝介绍给中原和后世的人们。作者明白表示,他是为了许许多多“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日者”才这样做的。从而可以看出,这时身在贬所的白居易,依然保持着当年写《秦中吟》时期的仁民爱物的高尚人品。因此,这篇看似平易浅显而实属精心结撰的小文就不仅是为了记录自然、玩味生活的闲适之作了。我更进一步揣测,作者是否有以荔枝自拟的涵义,为了引起和提醒当政者和广大的士大夫阶层的重视,希望不被人遗忘,更不希望等到“色香味尽去”时,把那鲜美甘甜的佳品当成过时的无用之物而等闲弃置,才写成这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章呢!
另外,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方面看,这篇序文也大有值得欣赏借鉴的地方。作者对荔枝的描绘有六朝小赋的遗韵,却不露堆砌罗列的痕迹。这是由于文章把对偶句式融汇于参差错落的排比句式之中,然后又把整齐划一的排比句式同参差错落的散体句式有意无意地交织到一起,于是自然而然给人以空灵活泼而不是纤佻细碎的感觉。读起来只感到生机盎然、情趣洋溢。只有通过这样的描述,才能起到因小见大、寓庄于谐、既堂堂正正而又美不胜收的良好效果。从诗人的文章里我们毫无意外感觉地获得了一次诗的享受。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节,作者:吴小如)
(五)课堂作业
1、在本文中,作者按照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合理地安排了文章的结构。请按题意填空。
(1)课文第2至9自然段按( 由表及里,由外到内 )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果实,其中,第2至4自然段写荔枝果实的( 外部形态 ),第6至9自然段写荔枝果实的( 内部构造 )。
(2)第10自然段写荔枝的( 花 ),课文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介绍果实之后,根据的是( 由主到次 )的说明顺序。
(3)课文先写荔枝的( 生态结构 ),再写荔枝( 生产情况 ),也是按(由主到次)顺序进行说明的。这样安排符合我们对荔枝这种水果认识了解的一般顺序。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1)飞焰欲横天
( 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3)红云几万重
(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 荔枝不耐贮藏)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3、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1)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定义)
(2)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举例子、打比方)(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列数字、打比方)
(六)知识积累
画出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读读,议议,背背,并逐步学会欣赏。
(七)写作锻炼
以下两道题,按要求完成任意一题。
1、参考以下资料,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2、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
(八)小结点拨: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1-10自然段的学习,了解了荔枝的有关知识,分析了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作者对待学习的态度,要有怀疑精神,不死读书,也不读死书。
(九)下堂提示
1、自学课文第11-14自然段。分析说明内容、说明方法和作用。列出本文提纲。
2、本文的说明语言有哪些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果壳
颜色
外部形态 果形 外
(表) 大小
荔
枝 (里) 膜
内部构造 肉
贮藏 内
核
荔枝的花
本文关键字:
资料下载
英语学霸笔记
发布时间:2022-02-22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英语单词三字经
发布时间:2022-02-22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新概念1-2册知识图谱PDF版
发布时间:2022-02-22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新概念单词默写本电子版
发布时间:2022-02-22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新概念1册听力MP3音频合计
发布时间:2022-02-22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新概念1册知识点+课文详解
发布时间:2022-02-22微信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微信扫码关注
获取英语+新概念学习资料礼包
推荐阅读
一转眼开学已将近一个月,国庆前后同学们会迎来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月考也是最好的查漏补缺方式,这是月考的重要目的和快速提升成绩的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战2019初三期末考试,新东方在线中考网整理了《2019初三语文期末复习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四大要领全掌握 初
新东方在线中考网整理了《初三语文<智取生辰纲>知识梳理》,供同学们和家长参考。 第21课 智取生辰纲 一、学习目标 1 理清
新东方在线中考网整理了《初三语文<范进中举>知识梳理》,供同学们和家长参考。 第22课 范进中举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封建
新东方在线中考网整理了《初三语文<刘姥姥进大观园>知识梳理》,供同学们和家长参考。 第24课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学习目标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捕蛇者说》教学设计(苏教版)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苏教版)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画山绣水》教学设计(苏教版)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