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资料-《《孟子》两章》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8-10-19 12:08:24来源:网络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背诵《鱼我所欲也》第2、3段。

  二、诵读第1段。

  1注疏要点。(以课文的句号计句)

  ①“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②“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③“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贪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④“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

  ①“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辨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辨礼义而受之”。

  ③“向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

  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

  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对针”?(“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

  六、将这两段连起来背诵一遍。

  七、留作业。

  1熟读《鱼我所欲也》第1段。

  2阅读《庄暴见孟子》开头到“不若与众”,准备复述。

  “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⑤“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2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诵读。

  3划分本段层次,归纳大意。

  〔说明〕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掌握它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注本及选本对这一段层次的划分颇有出入),我们打算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讨论〕按上面列出的五个句组来划分。讨论后再板书如下(可以只写加圈的字):

  4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开始检查时可以保留板书,以后试去板书再检查。

  三、本章小结。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的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下面接着讲《庄暴见孟子》。

  一、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

  2注疏要点。

  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yù)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提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⑤“他日,见(xiàn)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

  ⑥“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庄暴泄其事于孟子,这使他感到愠怒和惭沮。

  ⑦“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

  ⑧“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

  ⑨“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

  ⑩“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齐王已入我彀中矣。

  3学生诵读,教师检查。

  二、留作业。

  1准备诵读“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这一部分。

  2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准备整理词语句。

本文关键字: 初三语文 教学设计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lulei@xdfzx.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英语+新概念学习资料大礼包

微信扫码关注 自动获取网盘链接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初中学英语资料大礼包合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自动领取

初中资料
更多>>
更多英语课程>>